台灣的中國人認同危機

台灣的年輕人大都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,更有甚者都非常的親日哈日,40多年來這種日本主導的歷史觀,價值觀在台灣滲透發展逐漸經由教科書深植在台灣年輕人的心中。所謂去中抗中仇中都是在日本主導下完成的。現在要這些死心踏地忠於日本的台灣人滾回日本可能已經太晚了。

現在海峽兩岸所謂的親日勢力,甚至在教育、文化甚至安全單位的負責人中,所謂的內鬼都有不少,甚至非常的囂張。這個問題是是中華民族未來發展最大的障礙,可以說非常的嚴重,這個問題不解決,要和平統一不可能,甚至武力統一都可能會失敗的。

兩岸三地有膽識見識的學者專家政治人物一定要打大聲疾呼,形成覺醒力量認清事實才有可能能扭轉這個局面。

紀念八十週年抗戰勝利話當歸

當歸在中文中有著深刻的雙重含義:一是中藥名,具有補血養身、調理氣血的功效;二是語義上的象徵——「應當歸來」,寓意著責任、歸屬與初心不忘。將這兩重意涵結合,可以成為弘揚抗戰精神的深刻象徵。

八年抗戰期間,無數中華兒女在民族危亡之際挺身而出,無論是在前線浴血奮戰,還是在後方堅守崗位,他們的付出如「當歸」之補血,為民族存亡注入生命的力量。他們或遠征異域、或長征千里,歷經艱辛卻從不言退,內心始終堅守著「當歸」的信念——總有一天要回到和平的家園,回到自由的中國。

今年站在二戰結束八十週年的節點上,我們緬懷那段歷史,更要從「當歸」中汲取精神力量養精蓄銳、強健體魄,戰備整備,蓄意待發。

讓我們記住,民族的血脈需要補益,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與踐行。「當歸」不僅是身體的調理,更是靈魂的召喚,當年遠征軍葬在海外的遺骨,流落他鄉仍然活著的老兵,全球因爲生活工作在海外的華人,民族共有的精神紐帶都該適時回家了。

當歸,當歸,胡不歸,是對家國最深情的回答,也是紀念發揚抗戰精神最動人的詮釋。

重溫東京大審判

1946年2月15日盟軍最高統帥部根據各同盟國政府的提名,任命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11名法官,梅汝璈成為中國代表。

向哲濬擔任首席檢察官,主導起訴,強調追溯至1928年,提出大量證據。面對千百萬冤死的同胞,他立誓:「我既受國人之託,決心勉力依法行事斷不使戰爭元兇逃脫法網!若不能嚴懲戰犯,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,惟蹈海而死,以謝國人」

在隨之而來的東京審判中,中國法官梅汝璈唇槍舌戰,最終以一票險勝:將東條英機、土肥原賢二、廣田弘毅、板垣徵四郎、松井石根等7名甲級戰犯送上絞刑架。

抗戰精神,永垂不朽

知恥近乎勇,緬懷先烈先賢的英勇事蹟,絕對不允許日本如麻太生郎軍國主義者再度染指台灣!

唯有發揚抗戰精神,才能鞏固海峽兩岸同胞國家民族生命共同體,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和未來國家統一奠定基礎和共識,才是真正和平繁榮的實踐。